|
唔理三七二十一:不理會情況如何,也要或也會去做。
例:唔理三七二十一,我一于去美國留學。/要得女朋友歡心,唔理三七二十一,總要買隻鑽戒畀佢./我份人就係噉喇,唔理三七二十一都要做成呢件事。
來源: 《九因歌》即是乘數表,是小學生必唸的數學口訣,三乘七的積是二十一,與不理會任何情況的意思有什麼關係呢?原來不是與乘數有關,乃是與中國古代傳說有關。最古老的神話中,地獄有二十一層,後來演變成十八層,原來的說法出於《管子》:“三七二十一至於泉”,泉是黃泉之泉。廣府人來自中原,保留中原古文化,“三七二十一”代表最下層地獄,引申為最下下的、最惡劣的情況,即使淪落到最下下的情況,也在所不計。
二五仔:原是中國清代秘密會社的切口,意指告密者、叛徒、出賣組織的內奸和專門在人後說是非的人。
例:佢唔惜賣友求榮做二五仔,真可惡./二五仔可恥,一定唔做。
來源:二、五是兩個數位,中國人喜歡用數字的“積”隱藏原來要說的數字,例如二八佳人,二八的積是十六,指十六歲的少女。二五得一十,莫非暗示十?不是,這裏的二五是暗示兩數的總和——七。 故事須從火燒少林寺說起:話說清朝康、雍年間,朝廷要徹底消滅反清複明的秘密會社,查得少林寺與天地會有千絲萬縷關係,派兵前往剿滅。但需要有少林寺內奸裏應,卒之收買了武功排名第七的少林俗家弟子馬寧兒。姓馬的窮兇極惡,犯下大罪,被逐出山門,含恨引清兵入山,火燒少林寺。秘密會社中人不恥其所為,曰後便稱那些告密者、叛徒為二五仔,即排第七的馬甯兒了。
一雞:早十年前,仍然有人喜歡稱一元為一雞。十元十雞,如此類推。
例:畀一雞咁多,畀乞兒都唔止啦!/呢對新鞋祗不過五十雞士咋!
來源:雞或雞士作“元”解是香港俗語才有,與香港早年“性工作”行業有關。當年石塘咀是娼業林立之地方,客人“召”妓,真的要填寫一張“邀請信”,行內稱之為“花菚”、“花紙”或“局票”。“邀請信”內寫上自己的名號、請某寨某禁止、來到哪一間酒家相聚,“邀請信”由酒家雜役送去妓寨,禁止應邀叫做“出局”。禁止收取“出局費”一元。省港人士習慣稱禁止為“雞”,故一元出局費便被稱為“一雞”,後來,約定俗成,不知“雞”的出處,仍用此字眼。“一雞士”、“一雞嘢”的“士”及“嘢”都是廣東人喜用的尾字,加強音調而已。
一千零一件:一千零一件即祗有一件,一千是“虛數”而已。這是詼諧的說法,隱藏了“一”的少量。
例:我祗有一千零一件西裝,請小心穿著。/來來去去,我祗有一千零一件句說話,我相信你。
來源:二三十年前粵語片反映貧窮的社會,那時打工仔出場面要穿整套西服,可是銀紙有限,祗能買一套。朋友問起,打工仔充撐場面,說有“十一件”,內藏“實一件”之意。“十一件”便成為一件的潛臺詞。既然誇張了,大家又接受這種誇張,於是進展成“一千零一件”,為什麼不是“一百零一”、或“一萬零一”?可能有阿拉伯故事“一千零一夜”之故,說順口了,便採用“一千零一”代表一。
六國大封相:香港俗俚語所說的“六國大封相”是指瘋狂的殺戮,或者兇殘的暴力血案。
例:俄國歌劇院畀車臣恐怖分子子脅持人質,卒之搞出六國大封相慘劇收場。/你睇呢個人凶性大發,可能“封相”嘅,快走。
來源:粵劇在清廷迫害之後有機會復興,加入了一場“排場”戲,照例在每一台戲公演前先上演。這台戲描述戰國時候,鬼谷子學生蘇秦到六國遊說合縱之計,目的是破壞同學張儀連橫(環)之計,保護、聯合六國不被強秦所侵。蘇秦口才了得,受六國諸侯六國國相,佩六國相印。一時光彩無人能及。粵劇的六國大封相由全班上下幾十人演出,並且從角色崗位中知道某人的身份職位。一九五一年冬,灣仔洛克道一個姓朱的租客狂性大發,操刀殺人燒屋,至三死三傷。成為當時大新聞。姓朱的常遭人白眼,常言“總有一曰做出六國大封相你哋睇。”,意即做一齣轟轟烈烈的大事。不料他所說的“轟烈”事情是發狂斬人!這件慘案使得“六國大封相”有了一個新的含意,流傳至今。
錢七:超齡、已臨失效、或經常出毛病的汽車。
例:唔好再使錢整嗰架錢七喇,丟咗都冇人執。/唉,又俾錢七拖累,俾罰咗七百幾文。
來源:原來”錢七”不是數量的描寫名詞,而是”象聲”的名詞,例如“嗄嗄”一聲,“欸乃”一聲。“錢七”是火船內燃機發出的摩擦聲浪,內燃機用舊了,機內的配件摩擦力加大,產生的聲音便多,故此舊機器發出的雜音也多。火船內燃機引動活門不斷開關,做成“錢七錢七”的聲浪,一般人以它發出的聲音稱呼那機器,故此叫它“錢七”。舊機多聲浪,新機少,舊機便叫“錢七”。引申到汽車,因此舊汽車也叫“錢七”了。
十個光頭九個富:正面的解釋——光頭的人(指男人)都具富相。反面的解釋——如果剛好是第十個光頭的人,那麼這是例外,一樣是窮人。
例:十個光頭九個富,全無科學根據,頭髮同貧富點拉上關係?/不使愁,中年脫髮係發財之象,十個光頭九個富嘛!
來源:中國相學起源很早,秦漢時已有相人靈驗的正史記載。有人說相學是一門綜合形相的經驗總結學問。歷朝發展下來,不斷有人用文字將相學記錄下來,為了方便記憶和易於背誦,於是寫成歌訣。可惜,相學不能科學地發展,成為一門學術。“十個光頭九個富”七字,是清末民初《相人歌》其中一句。原歌詞似木魚南音詞:“有話十個光頭九個富,噉(咁)我個瘌痢和尚豈非座座都系銀房?”不料一到俗人手上,反而斷章取義成了有關係的肯定性俗語!
依撈七:“依”是數目二的轉音;“撈”是夾埋、加起來的意思。二加七是九,那麼又是什麼意思呢?是九成九的意思,一定得的意思,必定得的意思。
例:依撈七都去到咁盡,實無輸嘅。/咪咁老定,依撈七都要買保險。
來源:農村社會過農曆年開賭禁,大人小孩都在新年期間接觸賭具,以麻將、天九牌為主。天九牌有種玩法叫“合十”,每人取兩隻牌,看相加起來的點數多少而定輸贏。以十進位為基礎,本應兩牌總和是十最大,但中國傳統不喜“盡數”,十反而最少,謂之“合十”。最大是九數。也暗合至尊是九數的道理。如果先取一牌是兩點(地牌),另一牌最好撈(夾)什麼?當然是七點(有紅七點及平頭七點兩種牌),九點便勝,故此“二夾七”是有必然勝、必然、一定得的意思了。
三唔識七:在於唔識兩個字,有互不認識、互不相干、絕無關係的意思。
例:阿女,你同佢三唔識七,無謂傾咁耐偈喇/唔好白撞,我同你三唔識七,行開!
來源:“合十”的天九牌玩法,最大是兩牌之和是九點,最細、必輸是十點,又叫密十。故此,取了第一章牌後最怕來一章加成密十的牌。例如:先來一章三點,再來的一定不要七點。持牌人便喊出願望,“三唔識七”呀!唔識兩字常用,又喜把賭博上用語添加上去,增加語言色彩。
一戙都冇(無):“戙”音洞。戙就是疊起的物件,這裏的一戙指疊起的天九牌,通常是兩隻牌疊起成一戙。按照天九牌玩法之一“扭天九幹(乾)”的原則,要把對手的牌全部清除、吃了才完成最後勝利,所謂“扭到人一戙都冇”,引申成使人一籌莫展,什麼辦法都沒有。
例:你條「橋」(主意)真絕,使到佢一戙都冇做人須留餘地,何必使人一戙都冇呢?
來源:天九牌玩法有數種,“扭天九幹”是分派了牌之後,交替出牌,牌大、點大者勝。各取其勝的成新的一戙,第二回合再出牌鬥大,要把一方的牌全部吃掉才完成,所謂“扭乾”了,即對手一戙都冇。另外,天九的玩法是鬥最後一隻牌的牌格或點數的,但先要有最少一次的“勝利”才能合資格參加最後一章的決鬥,如果一戙都冇,即一次勝利也沒有,則輸定了。故此,一戙都冇可形容沒有辦法,沒有出路。
七個一皮:“一皮”的意思是一組,這是賭博番攤的切口(術語)。番攤分成四瓣,視乎所開的攤子(有用衣鈕、有用棋子)用四去除之後,所得的餘數來決定勝負。開攤的人待客買定後,便用一條竹把攤子扒開,四顆一組(一皮),最後所得餘數便決定買中與否了。正常是“四個一皮”、“七個一皮”就是亂來一通、非常混亂的意思。
例:近來公司改組,人事變化,做到七個一皮,有空再見。/真係輸到七個一皮,老竇姓乜都唔知!
來源:扒攤決定勝負關係到金錢,當然有出千的事情。只要破壞了“四個一皮”基本法,結果就有可能受到人為的控制,即所謂“開假攤”。“七個一皮”是誇張的說法,誇大了不按正常規矩做事、及可能發生的重大混亂情況。
Powered by Discuz! X3.5 Licensed
© 2001-2024 Discuz! Team.